本文屬於資訊與分析性內容,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。
💧
流動性
你還沒讀過第一部分嗎?你可以在這裡找到它。📬
在第一部分中,我們介紹了 CRISPR-Cas9 的基本原理,以及那些最早將這項技術推向股市的先驅。現在,我們將回顧更多的參與者,並總結 2023–2025 年間的臨床成果。
基因編輯產業的版圖——新興力量
故事並沒有在最初的先驅公司就此結束。緊隨其後,出現了一批專注於治療更多疾病的企業,以及致力於開發更新型 CRISPR 技術的團隊。
Beam Therapeutics——以精準「鹼基編輯」邁向新階段
Beam Therapeutics 是一家於 2017 年由麻省理工學院與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創立的公司,其中包括傑出的化學家、鹼基編輯技術的發明者 David Liu(劉德維)。Beam 的使命是將所謂的「鹼基編輯器」應用於治療,也就是在不切斷 DNA 雙股的情況下,修改單一對核苷酸。鹼基編輯器是一種融合蛋白,由「失活」的 Cas 核酸酶(能在特定位點結合 DNA,但不進行切割)與改變鹼基的酵素(例如去氨酶,可將一種鹼基轉換為另一種)組成。這樣的機制能夠在基因組中特定的位置完成精確的變化,例如將 C→T 或 A→G[8]。雖然這樣的改變十分細微,但往往足以修復導致疾病的突變。關鍵在於,這個過程不會產生危險的 DNA 雙股斷裂,從而降低染色體重排或癌基因活化等副作用的風險[8]。Beam Therapeutics 正在開發一整套不同類型的鹼基編輯器(如胞嘧啶編輯器、腺嘌呤編輯器等),以便針對不同疾病進行相應治療。
與其他公司一樣,Beam 也首先將目標鎖定在與血紅蛋白相關的血液疾病上。他們的 BEAM-101 項目針對鐮刀型貧血,但與 CRISPR Therapeutics 或 Editas 通過切割 BCL11A 基因的方式不同,Beam 的鹼基編輯器通過改變 DNA 中的一個字母,重新啟動胎兒血紅蛋白(HbF)基因的表達。最終目標相同——提升 HbF 水平並消除疾病症狀[8][64]。2024 年 1 月,Beam 為第一位患者施行 BEAM-101。2025 年,公司公佈了首批臨床數據:HbF 水平持續上升,且未出現新的安全性問題。同年 8 月,BEAM-101 獲得美國 FDA 的 RMAT 資格,加快了監管審批進程。值得注意的是,競爭對手 Sangamo Therapeutics 也在測試相同的 HbF 提升策略,但使用的是較舊的鋅指核酸酶(ZFN)技術,其早期結果好壞不一。如果 Beam 能展示明顯療效且副作用較少,將有望超越這項過時的技術。
Beam 亦積極布局腫瘤學領域。2022 年,英國大奧蒙德街醫院(Great Ormond Street Hospital)團隊報告了一名罹患難治性 T 細胞白血病的少女病例,她接受了利用鹼基編輯技術改造的 CAR-T 淋巴細胞治療。這是鹼基編輯首次應用於臨床療法[65][66]。透過這項技術,捐贈的 T 細胞被修改,使其不會彼此攻擊或被宿主排斥,並能特異性識別白血病細胞上的 CD7 標記。患者 Alyssa 成功達到緩解,隨後接受了目標性骨髓移植,最終獲得治癒[65][67]。這一案例展示了鹼基編輯在創造「升級型」抗癌免疫細胞方面的潛力。Beam Therapeutics 與該臨床團隊保持合作,同時啟動了自有的臨床試驗 BEAM-201——針對 T 細胞白血病的異體 CAR-T 療法(同樣以 CD7 為靶點)。其產品包含多重編輯,例如移除 TCR 受體以防止攻擊宿主,以及修改受體以避免排斥或自我毀滅[68]。在 2024 年美國血液學會(ASH)會議上,BEAM-201 的初步數據顯示出多重編輯的異體抗 CD7 CAR-T 活性信號;2025 年臨床招募與資料更新仍在進行。
Beam 也在開發體內(in vivo)治療。然而在這方面,Beam 並未使用傳統的 CRISPR-Cas9,而是採用以脂質奈米粒(LNP)為載體的鹼基編輯器。公司曾在血脂異常領域展開研究(透過編輯 PCSK9 或 ANGPTL3 基因以降低膽固醇),但該領域目前由 Verve Therapeutics 領先。另一方面,Beam 與 Pfizer 簽署了大型合作協議,共同開發針對肝臟、肌肉及中樞神經系統(CNS)的鹼基編輯療法,涵蓋杜氏肌肉萎縮症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等潛在適應症,目前處於前臨床階段。
Beam 的優勢在於:作為鹼基編輯的先驅,其擁有 CRISPR 2.0 技術,能解決傳統方法的一些瓶頸。鹼基編輯可在不切割 DNA 的情況下修正點突變——這對於僅需微調而非基因剔除的疾病是巨大突破。此外,它也可應用於那些若切割 DNA 可能致命、但僅需細微改變的基因(例如將產生病理性蛋白的密碼子改為終止密碼子)。Beam 擁有強大的科研基礎,技術源自劉德維團隊,並持有關鍵專利,因此是鹼基編輯領域的主導者,同時也是其他公司潛在的技術供應商(已有多家公司取得授權)。策略上,Beam 形成多元佈局:涵蓋血液遺傳病、腫瘤學、心血管適應症(與 Verve 合作)及與 Pfizer 的重大合作協議,實現業務分散化。財務上,Beam 在市場熱潮期間通過 IPO 與增發籌集了數億美元資金,仍具資金緩衝。若其中一項臨床項目成功,Beam 的估值將迅速提升。
然而,Beam 也面臨挑戰。其主要劣勢在於缺乏人體臨床證據——目前剛進入患者試驗階段。競爭者已有產品上市或進入後期臨床,而 Beam 仍需證明鹼基編輯的實際優勢。安全性亦是問題之一:雖然鹼基編輯不造成 DNA 雙股斷裂,但可能在目標區域內產生意外字母替換(所謂生化層面的 off-target 效應),導致相似序列誤改或產生基因嵌合。研究團隊正致力於提升酶的特異性,但臨床試驗將決定其實際純度。此外,鹼基編輯僅能執行特定轉換(如 C→T),無法修復所有突變。以鐮刀型貧血為例,其目標並非特定突變,而是基因抑制,鹼基編輯可間接達成;但在其他疾病中,若需更複雜修補,Prime Editing 可能更具優勢。
總而言之,Beam 是極具潛力但仍處於「驗證期」的公司。未來一至兩年將是關鍵窗口——若臨床數據顯示顯著療效(例如持久治癒鐮刀型貧血患者,或證明抗 CD7 CAR-T 的臨床成功),投資者的焦點與資金可能迅速轉向 Beam,使其成為下一顆基因編輯領域的明星。
Caribou Biosciences——新一代 CRISPR 與通用型 CAR-T 療法
Caribou Biosciences 是一家位於加州柏克萊的公司,由 Jennifer Doudna 於 2011 年共同創立(最初作為研究工具平台),隨後逐步轉型為治療型生物技術公司。Caribou 的特色在於其自主開發的 CRISPR 系統改良版本——公司研發了名為 chRDNA(chimeric RNA-DNA guides) 的嵌合導引分子,用以提升編輯精度並降低離靶風險。Caribou 主要專注於腫瘤免疫療法,開發異體(捐贈者來源)CAR-T 細胞,類似於 CRISPR Therapeutics,但採用自家基因編輯技術,以獲得更穩定、更精準的細胞產品。
Caribou 的領先候選產品是 CB-010——針對 CD19 抗原(存在於 B 細胞淋巴瘤上的標誌) 的 CAR-T 細胞,具有兩項關鍵基因修改:(1) 刪除了 TRAC 基因(T 細胞受體),以防止供者細胞攻擊受者;(2) 關閉了 PD-1 基因,避免腫瘤透過免疫抑制訊號「關閉」CAR-T 細胞[70]。第二項修改極具創新性——PD-1 是抑制性受體,常被腫瘤利用來「麻痺」T 細胞反應。一般自體 CAR-T 仍會受此機制影響,而 Caribou 的 PD-1-負型 CAR-T 則能維持更長期的活性。
第一期臨床結果(16 位罹患難治性非何杰金淋巴瘤的患者)十分令人鼓舞:其中 15 位患者出現治療反應,7 位達到持續至少 6 個月的完全緩解[70][71]。其中一名患者的緩解維持超過 24 個月[72],是目前報導中異體 CAR-T 療法最長的持續效果。這些結果促使 FDA 授予 CB-010 「RMAT 加速認證」、 「Fast Track」與「孤兒藥」資格,加速其後續開發[73][74]。Caribou 宣布計畫跳過第二期試驗,直接進入關鍵性的第三期臨床,預計於 2024 年底啟動[75]。同時,約 30 名新患者仍在第一期招募中,以確定第三期的最佳劑量[76]。這是一項大膽但令人振奮的策略——若成功,CB-010 將成為首個可「即取即用」的異體 CAR-T 療法,大幅簡化並加速治療流程(目前自體 CAR-T 需為每位患者個別製備,耗時數週)。
Caribou 並未止步於單一產品。2023 年,公司啟動了另外兩項第一期臨床試驗:CB-011——針對多發性骨髓瘤(multiple myeloma)的 BCMA 靶點 CAR-T 療法;該產品除了標準的基因編輯外,還加入了 MHC I 類分子修飾,以幫助細胞躲避免疫排斥反應;以及 CB-012——針對急性骨髓性白血病(AML)中 CLL-1 靶點的 CAR-T 細胞[77]。這兩個項目都運用先進的基因編輯技術,旨在提升對高難度腫瘤(骨髓瘤與 AML)的療效。臨床結果尚待公布——預計在 2025 年將能看到這些構築物的首批安全性數據。
Caribou 的優勢在於:公司在異體(off-the-shelf)CAR-T 領域擁有最亮眼的臨床成果之一——約半數患者達到持續 6 個月以上的緩解,與自體 CAR-T 的效果相當,並優於多數實驗性異體 CAR-T(後者往往僅產生短暫反應)[32][78]。PD-1 基因編輯 的成功是關鍵證據,證明多重基因修改能實際提升治療效能。Caribou 也擁有堅實的知識產權基礎——其 chRDNA(RNA-DNA 嵌合導引分子) 能以更高精度切割 DNA,降低錯誤率,這既可作為授權技術,也可能在安全性上形成壁壘。公司的產品管線規劃合理:自較易處理的淋巴瘤入手,累積 CAR-T 臨床經驗,再逐步拓展至更棘手的癌症。Caribou 亦有意跨足腫瘤以外的領域,已宣佈展開基因性疾病的 體內編輯 (in vivo editing) 研究,但目前仍處於早期階段。
Caribou 的挑戰也相當明確。與所有細胞治療公司一樣,它面臨製造規模化與成本控制的難題。雖然異體 CAR-T 相對便宜,但仍是高度複雜的細胞工程流程,需確保標準化與可重現性。此外,免疫治療市場競爭激烈——例如 Allogene Therapeutics 使用 TALEN 技術開發通用型 CAR-T,而新興方法如 NK 細胞療法 或 TCR-T 亦在崛起。Caribou 必須保持技術領先;雖然公司雄心勃勃地計劃直接進入第三期,但若 FDA 對資料完整性有疑慮,仍可能要求補充第二期試驗。CAR-T 的長期安全性亦不容忽視——常見副作用包括 細胞激素釋放症候群 (CRS) 與 機會性感染;Caribou 在臨床中也觀察到類似事件[67][80]。儘管這些風險在致命疾病背景下可接受,但若要超越自體 CAR-T,Caribou 必須證明其療效相當或更佳,且具備更高可及性與成本優勢。財務方面,Caribou 規模相對較小,IPO 所籌資金可能在一至兩年內耗盡,因此公司或需尋求合作夥伴(如全球商業化)或新一輪融資。對投資者而言,這帶來一定不確定性。
總結來看,Caribou 迄今表現出色,常被譽為 CRISPR 領域的「黑馬」——一家具潛力在腫瘤治療細分市場取得重大成功的企業。
其餘競爭者:從「聖盃」到「脂質重啟」
Prime Medicine 於 2021 年由 David Liu(劉德維)及其同事創立,旨在推動 Prime Editing(原始編輯) 技術的臨床應用。雖然公司成立時間較短,且尚無臨床療法,但其技術被譽為基因編輯領域的「聖盃」。這項方法結合了只切割一股 DNA 的改良型 Cas9 與 反轉錄酶 (reverse transcriptase),能在目標位置插入或替換任意 DNA 序列[9]。理論上,它能修復鹼基編輯或傳統 CRISPR 無法處理的突變,如大型缺失或插入。
Prime Medicine 於 2022 年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,募集資金以推進研發。目前仍處於前臨床階段,正在選定首批疾病適應症。然而,2025 年出現了第一個在人類身上應用 Prime Editing 的案例:英國醫師報告一名罹患罕見免疫疾病(DNA 依賴性蛋白激酶缺陷症)的青少年患者,其自體 T 細胞經由 Prime Editing ex vivo 編輯以修復致病突變[10][9]。結果顯示患者的免疫功能明顯改善[10]——這是 Prime Editing 首次在活體組織中證實可行的實例。
未來幾年,Prime Medicine 計劃將首批療法推進至臨床試驗。儘管公司目前尚無產品或臨床數據,但截至 2025 年,其市值已達約 11 億美元 (USD)[43]。
Verve Therapeutics——以基因編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先行者
Verve Therapeutics 致力於透過基因編輯預防心血管疾病,目標人群並非已患病者,而是具有高風險但仍健康的人群。公司聚焦於調節膽固醇與血脂的基因。其首個療法 VERVE-101 採用脂質奈米粒(LNP)傳遞的鹼基編輯器至肝臟,永久性地關閉 PCSK9 基因。自然缺乏 PCSK9 功能的人,其「壞膽固醇」LDL 水準極低,幾乎不會罹患心肌梗塞。Verve 的構想是:與其每日服用他汀藥或每幾週注射抗體,不如透過一次性基因編輯,終身降低 LDL。
該公司於 2022 年在紐西蘭與英國展開第一期臨床試驗,招募具有遺傳性高膽固醇血症(HeFH)的患者。2023 年公布的初步結果顯示,三名接受遞增劑量的患者,其 LDL 水準下降 40–55%,且效果維持至少半年[81],超越傳統他汀類藥物的平均降幅[82]。同時,血液中 PCSK9 蛋白 幾乎完全消失,證明基因編輯成功發揮作用[83]。然而試驗中也出現嚴重事件:兩名受試者發生心血管事故(其中一人死亡),經分析確認為原有冠心病惡化所致[84];另有一名受試者出現疑似治療相關副作用(心律不整),但尚未確定[84]。因此,美國 FDA 一度暫緩核准美國臨床中心參與,要求補充安全性數據,特別針對可能的生殖細胞編輯風險[85]。在 Verve 提交更多資料後,FDA 於 2023 年 10 月解除限制,試驗得以擴展至美國[86]。公司計畫於 2025 年下半年啟動第二期對照試驗 VERVE-102,在完成 Heart-2 劑量遞增階段與取得監管批准後進行。此外,Verve 亦開發第二個項目 VERVE-201,旨在關閉 ANGPTL3 基因,以降低三酸甘油脂與其他血脂。
這兩個目標基因(PCSK9、ANGPTL3)雖主要針對具有遺傳突變的小部分人群,但 Verve 的遠景是:若長期證實安全,未來這類一次性療法可望用於高風險人群的預防性治療。正如基因學者 Fyodor Urnov 所言,這一發展路徑與他汀類藥物相似——最初針對遺傳性高膽固醇患者,接著擴展至心臟病患者,最終成為大眾預防用藥[87][88]。
Verve 與 CRISPR Therapeutics 的方向部分重疊。後者於 2023 年啟動了自家 in vivo 項目,針對 ANGPTL3 (CTX310) 與 Lp(a) (CTX320) 進行基因編輯。2025 年 9 月公布的數據顯示,一次性注射 CTX310 能顯著降低 ANGPTL3 與血脂,而 CTX320 有效降低 Lp(a) 水準。
未來,若這些療法被證實安全有效,將開啟龐大的市場——只需一次治療,即可長期控制膽固醇與脂質,造福數以百萬計的人群[91][92]。不過,要達成此目標仍需克服最嚴苛的門檻:證明其在長期內無併發症,因這些治療對象往往仍健康、且預期壽命數十年。
Sangamo Therapeutics 與 Cellectis——舊世代的先驅者仍未退場
值得一提的是兩家仍活躍的早期基因編輯公司。Sangamo Therapeutics(美國) 自 1990 年代起便開發 鋅指核酸酶 (ZFN)。該公司創下多項人類基因編輯首例——例如 2017 年首次將 ZFN 直接注入 Hunter 症候群 (MPS II) 患者肝臟以修復 IDS 基因,但未達顯著臨床改善。Sangamo 也嘗試以 CCR5 編輯 的 T 細胞治療 HIV,模仿何建奎胚胎實驗的理念;部分患者一度清除病毒,但最終病毒以其他途徑存活。目前公司重心轉向利用基因編輯產生 調節性 T 細胞 (CAR-Treg),以治療自身免疫病與移植排斥,並曾與 Pfizer 合作研究 PCSK9 編輯(現已由 Pfizer 與 Beam 改採鹼基編輯技術)。隨著 CRISPR 興起,Sangamo 的市值大幅下滑,公司正尋找可競爭的細分領域,如表觀遺傳編輯。
Cellectis 則是 TALEN 技術 的先驅。該技術是首批自體 CAR-T 治療的基礎之一(2015 年歐洲首例兒童白血病患者即採此技術)。目前 Cellectis 與美國 Allogene Therapeutics 合作,開發針對淋巴瘤與骨髓瘤的異體 CAR-T,使用 TALEN 去除 T 細胞受體。Allogene 的臨床結果中等——部分患者獲得緩解,但亦出現染色體異常事件,導致 FDA 於 2021 年暫時中止試驗,後經確認為無害的克隆現象才得以恢復。Cellectis 也有自有第一期 CAR-T 計畫,但整體而言,TALEN 技術較為繁瑣,面臨 CRISPR、TCR 與鹼基編輯 技術的強勢競爭,必須重新證明其臨床價值。

與大型製藥企業的合作趨勢
在基因編輯產業中,與大型製藥公司建立合作關係已成為明顯趨勢。正如前文所述:Vertex 支援 CRISPR Therapeutics;Regeneron 與 Intellia 合作;Pfizer 與 Beam Therapeutics 建立聯盟(此前亦與 Sangamo 有協議);Novartis 曾早期投資 Intellia 並與 Editas 合作開發血紅蛋白病;Bristol Myers Squibb 夥伴為 Editas(腫瘤領域);AbbVie 亦曾與 Editas 合作開發視網膜治療(後終止);Eli Lilly 則與 Precision Bio 聯合研發並於 2025 年收購 Verve Therapeutics。此外,機構投資者如 ARK Invest 與 BlackRock 亦配置資金於此類公司,期待長期回報。
此類合作為 CRISPR 公司提供了資金支持與藥物開發經驗,但有時也會削弱其自主性——例如部分研發項目在達到特定階段後,需移交給合作夥伴主導。隨著科研風險下降,產業焦點逐漸轉向執行能力與公司治理。若管理效率低下,即使技術實力雄厚,也可能導致估值低於實際科學價值,甚至失去流動性,陷入不利的談判或併購境地。
資料來源:[116]–[123]
可以說,大型製藥企業正積極投資於基因編輯領域,這不僅帶來資金與資源,也進一步提升了整個產業的公信力與可信度。
第二部結語
在第一部分中,我們回顧了 Editas、Intellia 與 CRISPR Therapeutics 如何開啟了 CRISPR 商業化的時代。接下來的 24 個月,將成為分水嶺——誰擁有真正的技術,誰只有精美的簡報;誰能吸引資本的重力,誰又能撐過生產規模與監管耐心的考驗。
至此,我們完成了第二波基因編輯公司的版圖描繪。第三部(最終篇)將不再聚焦於「誰擁有技術」,而是探討 2023–2025 年臨床研究的現狀、即將到來的審批前景,以及 規模、成本與監管 等現實障礙。我們也將嘗試回答那個關鍵問題——誰能真正把 CRISPR 從承諾,變成精準醫學的成熟市場。
故事未完,敬請期待…… ✨
🧬 基因編輯的革命·第三部(最終章)
🦄💎 獨角獸寶庫的開啟
他探身一望——感受到那份稀有的魔力,發現的魔力。
🦄💎 獨角獸寶庫
🧬
🧧
本文僅供教育與資訊參考之用。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或依據法律定義之要約。作者對根據本文內容所作出的任何投資決策不承擔責任。
📚 參考資料(部分選摘)
· U.S.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– 關於核准首個 CRISPR 療法(Casgevy)治療鐮刀型貧血的官方新聞稿 [2][3]。
· Innovative Genomics Institute, “CRISPR Clinical Trials: A 2024 Update” – 最新 CRISPR 臨床研究總覽,含 SCD/TDT、ATTR、HAE、CAR-T 等數據 [111][48][53][70]。
· STAT News, Jason Mast, “The CRISPR companies are not OK” (2025) – 對產業挑戰的深度分析,探討科研突破與商業落差 [1][40]。
· Nanalyze, “When Will Gene Editing Stocks Finally Take Off?” (2025) – 基因編輯公司估值與股價表現的金融分析 [109][43]。
· Nature News, Heidi Ledford, “World first: ultra-powerful CRISPR treatment trialled in a person” (2025) – 首例 Prime Editing 臨床應用報導 [10][9]。
· The Guardian, Ian Sample, “Chinese scientist who edited babies’ genes jailed for three years” (2019) – 關於賀建奎事件及其倫理後果 [12][11]。
· Fierce Biotech, James Waldron, “Graphite’s hopes for sickle cell ‘cure’ blunted after first patient dosed experiences serious event” (2023) – 關於 Graphite Bio 臨床中止的報導 [103]。
· U.S. FDA – Casgevy 與同期核准的慢病毒療法 Lyfgenia 的藥品機制與適應症資訊 [2][3]。
(以上來源均為英語權威出版物,涵蓋截至 2025 年 8 月的最新科研與財務資料。)
[1][40][59] STAT – The CRISPR gene editing revolution loses its mojo (2025)
https://www.statnews.com/2025/02/06/crispr-gene-editing-medical-breakthrough-not-matched-by-financial-success/
[2][3][4][5][18] FDA – FDA Approves First Gene Therapies to Treat Patients with Sickle Cell Disease
https://www.fda.gov/news-events/press-announcements/fda-approves-first-gene-therapies-treat-patients-sickle-cell-disease
[8][13]–[70] Innovative Genomics Institute (IGI) – CRISPR Clinical Trials: A 2024 Update
https://innovativegenomics.org/news/crispr-clinical-trials-2024/
[9][10] Nature – World first: ultra-powerful CRISPR treatment trialled in a person
https://www.nature.com/articles/d41586-025-01593-z
[11][12] The Guardian – Chinese scientist who edited babies’ genes jailed for three years
https://www.theguardian.com/world/2019/dec/30/gene-editing-chinese-scientist-he-jiankui-jailed-three-years
[42][43][79][109] Nanalyze – When Will Gene Editing Stocks Finally Take Off?
https://www.nanalyze.com/2025/07/when-will-gene-editing-stocks-finally-take-off/
[103] Fierce Biotech – Graphite halts sickle cell trial over effect on first patient
https://www.fiercebiotech.com/biotech/graphites-hopes-sickle-cell-cure-blunted-after-first-patient-dosed-experiences-serious
[110] Allogene Therapeutics – ASCO 2024 Phase 1 Data in Large B-Cell Lymphoma
https://ir.allogene.com/news-releases/news-release-details/allogene-therapeutics-presents-updated-allo-501501a-phase-1-data
[112][113][115] Caribou Biosciences – Financial Results and Business Update, Q2 2025
https://investor.cariboubio.com/news-releases/news-release-details/caribou-biosciences-reports-second-quarter-2025-financial
[119] Pfizer + Beam Therapeutics – In Vivo Base Editing Collaboration (2022)
https://www.pfizer.com/news/press-release/press-release-detail/pfizer-and-beam-enter-exclusive-multi-target-research
[120] Eli Lilly – Lilly to acquire Verve Therapeutics (2025)
https://investor.lilly.com/news-releases/news-release-details/lilly-acquire-verve-therapeutics-advance-one-time-treatments
[121][122][123] Bird & Bird LLP, PLOS ONE, Research Policy – o licencjonowaniu i strukturze współpracy w naukach biomedycznych (2023–2024).







